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即節約物質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質和環境有害物質的排放量。十三五報告指出,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都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而節能減排正好可以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實現保護環境,具體措施總結如下:
(1)調整和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過快增長,逐步淘汰落后的粗放型產業。同時,要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從源頭控制能源的消耗。
(2)對現有污染處理技術進行優化,推進企業末端污染處理設備的安裝。利用有效的污染物處理技術,在確保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達到排放標準以后再排入周圍環境,從源頭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
(3)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積極組織舉辦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等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以及社會日常活動中,培養全民節約意識。
(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全民監督舉報規章制度。法律是一種嚴謹的行為規范,當發現有企業違規排放未達標的有害物質時,可以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懲處。全民參與監督舉報違規現象,也可以有效的約束企業的違規行為。
資源循環利用
人文資源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被稱為“垃圾”或“廢物”的廢棄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轉化,也可以變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我國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常見的資源循環利用有廢熱利用、垃圾焚燒等。
(一)廢熱利用
廢熱利用,即充分利用冶金、發電等行業在產生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可利用的余熱資源有高溫煙氣余熱、高溫產品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和廢氣廢水余等。廢熱利用是減少熱污染的最主要措施,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煤炭的消耗。據統計,我國每年可利用的工業余熱相當于5000萬噸標煤的發熱量。
(二)垃圾焚燒
垃圾焚燒即在高溫條件下,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經過分類以后,熱值較高的垃圾可以充當燃料進行燃燒,燃燒產生的熱量可以回收利用。在配備發電機組的情況下,燃燒垃圾還可以進行產電。
開發新能源
人文資源分享到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一味地節約資源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需要我們尋求非常規能源來滿足人們日常活動的消耗,如太陽能、地熱能和核能等。
(一)太陽能
太陽能,即太陽光線中蘊含的能量。目前,太陽能主要用于給熱水器提供能源或者路燈的備用電源。太陽能具有無需開采、清潔無害、蘊含能量巨大等優點,但是其不穩定性、效率低成本高等特點制約著太陽能的發展。最近,研究發現鈣鈦礦可以有效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且比傳統的硅材料廉價,這些都使得太陽能有望投入商業應用。
(二)地熱能
地熱能是指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并以熱力形式存在的一種能量。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利用天然氣和地下水作為載體,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后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相對于太陽能的不穩定性,地熱能是比較可靠的二次能源,其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技術和資金。我國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隨著政策導向,地熱資源的勘探開發也將會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