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土地復墾,又稱土地復墾,是采礦權人按照礦產資源和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在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因挖損、塌陷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人文資源淺談到礦山土地復墾是對因采礦棄置的土地進行勘測規劃、填平整治和開發利用的方法和過程。采礦作業造成土地破壞和荒蕪,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
開發與利用
土地的用途和功能,應根據礦區開采后的破壞程度和范圍,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來確定,開發利用的一般原則是:人多耕地少的地區,可種植農作物;靠近城市的地區,可修建公園、***所,靠近風景區的地區,可營建體養旅游設施;與地表或地下水連通的露天采空區,可辟為水庫、魚塘、人工湖泊或水上***所,有的礦井可作為倉庫等。總之,無論作何種用途,即使是暫時未利用的邊遠地區,為了保護環境,也應在重整土地的基礎上種草植樹,促使生態演替。在條件成熟后,可開辟為牧場。開發和利用的技術內容有:
(1)改善巖土性狀
通常廢石尾礦中存在著一系列不利植物生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重金屬污染、pH值小于5或大于8.5、含水量不平衡、顆粒尺寸的級配不穩定、缺乏養分、表土不穩定等。因此。即使是種草植樹,也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理,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回填一定厚度的表土。廢石中如果不添加表土,則除硫化氧化菌外,其土壤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通常是不存在的。培養一種能進行必要的養分循環的土壤有機體,對于培植一種自身延續的植物是十分重要的。
(2)種植方法
通常,很難在光禿的巖石或礦山邊坡上進行種植。可行的種植方法有兩種:一是尋找小石穴、山麓碎石和裂隙,將植物種植其中,二是人工穴種,用少量炸藥控制爆破,形成植坑,填入表土后再種植在一般情況下。種植方法取決于植物的種類:草本植物用種打播種、木本植物用植株栽種。
(3)植物的選擇
在廢石上種植有兩種可能生長的植物:一是按貧瘠土壤的現狀,選擇有耐力的植物,這一方法叫做“生態法”,即選擇在自然環境下,可以忍受嚴酷環境的浸入樹種(或稱“先鋒樹種”)在裸地上定植,這類植物的種植和成長,可改變或改善環境,使其他植物得以生長,二是改變土壤條件,使其適于所選擇的特定植物的生長,這是通常采用的方法。當然,這兩種方法也可以結合使用,通常稱為“合成生態系統法”。總之,在礦山土地復墾工作中,必須根據當地具體條件來選擇植物品種。
人文資源告訴您礦山土地復墾的發展方向是:推廣交替復墾工藝和廢石尾礦充填采礦法,做到礦山無廢石排放,完善和推廣廢石周緣堆置法,及時控制環境污染和破壞,研制高效整地設備。加快復墾速度,因地制宜種植耐性大的優良植物。加速綠化進程,以礦山土地復墾為中心。統籌規劃,擴大周國劣質土地的改造,增加耕地和林木覆蓋面積,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促進生態環境的自然良性演變 。